欢迎您关注新乡市牧野区职业教育中心!!
现实中的“人民”由无数个利益、价值、文化、素养各不相同甚至相互抵触的“团体”“个人”组成,教育诉求大相径庭,甚至判若云泥。所以,办教育往往陷入两难,甚至多难的尴尬。
(一)教育应该让谁满意?
教育应该让谁“满意”?当然该让“人民”满意,办“人民满意的教育”是近年教育界的共识。为“人民”办教育是天经地义的理论正确,让“人民满意”是各级学校的办学宗旨。
问题是,“人民”是个复杂的想象共同体,均匀、单一、同质化的“人民”并不存在。改革开放后,社会分层,利益分化,价值多元,现实中的“人民”由无数个利益、价值、文化、素养各不相同甚至相互抵触的“团体”“个人”组成,教育诉求大相径庭,甚至判若云泥。所以,办教育往往陷入两难,甚至多难的尴尬。让这一批“人民”满意了,往往就惹恼了另一批“人民”。
比如,公办学校要“减负”,下午三点半放学,部分人民拍手称快,因为他们正要送孩子去兴趣班提高班,另一部分人民怒火中烧,因为他们或没时间接送孩子,或没钱送孩子上补习班;整治课外补习机构,一部分没钱上补习机构的人民纷纷点赞,另一部分有钱的人民则公开反对;取消学科竞赛,按学区摇号招生,孩子学习平平的普通家长欢天喜地,孩子有学科特长的学霸家长捶胸顿足。
教育从来没有像现在如此“众口难调”。世上难得两全策,不负如来不负卿。教育要想让所有“人民”满意,不仅不现实,也不可能。若能让大部分“人民”基本满意,就谢天谢地了。
(二)少数“人民”绑架多数“人民”的教育
办“人民满意的教育”是理想;办“家长满意的教育”是现实。
当下,理论上看是政府、校长、老师在办教育,实际上是家长们在办教育。政府的教育方针、政策越来越被家长影响;学校的办学行为、措施越来越被家长绑架,这是显而易见的现实。
例如:减负、补课、教育收费、集体活动、体育课和体育竞赛等等。一些活动都是慢慢让学校变成“佛系学校”
(三)应该健康的教育。
健康的教育要兼顾家长的功能需求、孩子的体验需求、老师的职业需求,同时更要承担终极使命。
教育是“百年树人”的事业,应该是慢的艺术,可是压力和焦虑使教育参与者失去耐心。一万年太久,只争朝夕。
(四)教育应该回归初心。
第一需要凝聚常识。
第二需要多维评价。
第三需要教育定力。
最后我希望有一天,支撑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排名,而是兴趣;推动家长择校的不光是分数,还有孩子的爱好;鼓舞老师工作的不仅是奖金,还有职业的热爱。可能那一天,遥无可期,但是那一天,值得努力。